主题评价:
  • 0 次(票) - 平均星级: 0
  • 1
  • 2
  • 3
  • 4
  • 5

更歲餃子是什麼 餃子是什麼時候產生的
#1
Bug 

導讀:節日期間,這種向心力表現為一個民族的親和力。許多海外僑胞雖然置身於異體文化的環境之中,可是每到本民族的傳統節日,他們的思歸感常能被喚起,他們總也不會忘記自己是炎黃子孫。節日裡最多吃的是餃子,那麼更歲餃子是什麼?餃子是什麼時候產生的呢?想知道就來瞧小編的介紹吧。
[图: YMr0HpAv1FarJH3OzcD5tWaP.jpg]
餃子
更歲餃子
過年 守歲
最重要的活動是“包更歲的餃子”,更歲是新年與舊年時間的交替,即交換在子時故名“餃子”。北京人常說:「好吃不過餃子,好過不如倒著。」北方人把這最好吃的東西當作過年的節日珍品,用它祭神拜祖,作為年三十和大年初一的吉利美食。
餃子是什麼時候產生的呢?早在三國時代魏國人張揖的《廣雅》一書中,就有“餛飩”一詞,他解釋說:“餛飩,餅也。”這“餅”是古代一切麵食的總稱,麵條當時就叫「湯餅」。北齊顏之推說:「今之餛飩,形同偃月,天下之通食也。」原來它就像彎彎的半月一般,就是餃子,和如今的餛飩(即云吞、抄手)反而不同。
1968年,在新疆吐魯番的一座唐墓中出土了一個木碗,裡面盛著幾個餃子,半月形,有花邊,非常完整,已經和今天的餃子完全一樣。可見餃子在唐代已傳入西域,確已成為「天下之通食」。
宋元以後, 餃子
又稱「角子」、「角兒」、「扁食」。
[图: qpguivuz8ilT51SxsFP7NMF3.jpg]
餃子
元代有一種大餃子,可以包四兩肉進去,請知府大人吃,他只吃得下半個(元陸友仁《硯北雜誌》卷二)。明朝已叫“水餃”,也叫“粉角”、“鶻突”。餃子已有「交子」之意,就是在元旦子時一年剛開始的時候吃的,又因為餃子形如元寶,有「招財進寶」的象徵意義,河南一些地方把餃子和麵條同煮叫「金絲穿元寶」。
包餃子是很有講究的,將餡放在中間,上下皮合在一起,捏成元寶形狀,是為團圓、和美、興旺、發財之寓意。包「更歲餃子」就更講究了。全家要一起動手包,而且邊包餃子邊熬夜。包餃子時包幾個「合子」(兩個餃子皮對包,中間有餡,週邊捏緊),表示家庭和和美美,團團圓圓;餃子餡中放上棗,表示主人希望早生貴子或早發財;放上栗子,表示主人希望新的一年大吉大利,老北京人還有在餃子內放上一個硬幣的習俗,誰吃到了,預示誰能發大財。
包餃子也有忌諱,最忌說什麼少了,為此,包餃子時要有意把餡做多一些,當餃子皮包完時,有人說聲“餡多了”,寓意新的一年生活富富有餘。碼餃子也有講究,最忌碼對臉餃子(喻意不和)。碼餃子要朝一個方向整齊排列。
老北京人講,碼不好餃子的人就理不好財,碼餃子最講究用圓形蓋簾,從外圈向內碼放,喻意「團圓」。正月初一子時一刻,「更歲餃子」就下鍋了。
結論:以上是小編整理的「更歲餃子是什麼,餃子是什麼時候產生的」內容,希望能夠帶給大家幫助。
回复


Bookmarks

社区跳转:


正在浏览该主题的用户: 1 个游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