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题评价:
  • 0 次(票) - 平均星级: 0
  • 1
  • 2
  • 3
  • 4
  • 5

臘月二十九蒸饅頭 饅頭的由來
#1
Bug 

導讀:除夕是指每年農曆臘月的最後一天的晚上,它與 春節
(正月初一)首尾相連。但臘月二十九不像三十除夕那般,每隔三五年就會缺席一次,二十九的小除夕可是年年都會隨年而至!那麼, 臘月二十九
蒸饅頭是什麼習俗?饅頭的由來去哪看呢?和小編一起去瞧吧。
[图: Gv1LffbfGdzEaLr3mD1LsJS7.jpg]
饅頭
蒸饅頭
童謠唱道:「二十八,把麵發,二十九,蒸饅首。」過春節前蒸饅頭是京城極為普遍的一項年前事項,所不同的是,有的人家蒸得多,竟至幾缸,十幾缸,有的人家則蒸得較少,能過初五就行了,此外就是蒸的花樣不盡相同,雖說是蒸饅頭,但實際上品種卻不少。
饅頭的由來可追溯到三國時代,據記載:諸葛亮征服孟獲之後,改革了當地奴隸主用人頭祭鬼神的惡習,而用麵包裹著牛羊肉來代替,後人稱此為饅頭。可見最早的饅頭是祭祀用的供品。
老北京過年時的饅頭皆為圓形,切忌刀切,以示全家平安。那時攢點白麵不容易,尤其是蒸禮饅,蒸供品饃,就更不能有半點閃失。山西人以善做麵食著稱華夏,我是山西人,長大成人又對這些自幼喜愛的花饃給予了更多的關注,我發現:
晉南的饃花樣之多令人眼花撩亂。饃不僅是傳統的食品,還是可以觀賞的藝術珍品,堪稱華夏一絕。
[图: yrMlTdOAZYqBfQgs7Czu4ySq.jpg]
饅頭
春節期間,是晉南的婆姨們大顯身手的時候。她們用那一雙或粗糙或纖細的手,對水和麵,然後在案板上反复均勻地揉搓麵團,直揉到麵團表面冒出大大小小的氣泡,方將麵團切成塊、條,或捏、或卷,或挑、或拉,一會兒用小刀,一會兒用小剪,精雕細刻,再染上「食品紅」、「食品綠」等,天上飛的,地上跑的,田野裡的花朵,樹上的果實……各式各樣的花饃便神奇般地出現在案板上。上籠一蒸,令人垂涎又不忍下口的美味花饞便成了。看著這些美不勝收的花饃,細細數來,有表示五子登科的娃娃饃,有喜慶豐收的雙魚饃,有祝福富貴滿堂的圓福饃,還有蓋皮饃、出門饃、祭祖饃、棗山饃等。要說這蓋皮餉較難蒸,麵粉要最白的,酵母要最新的,髮麵時間和蒸的火候必須恰到好處。當然,最難蒸的還是祖先供桌上的祭祖餉。什麼蓮花饃、菊花饞、牡丹饃、石榴饃……有多少種花,就能蒸多少種饃。蒸好後,還有的放進油鍋裡炸,炸好後才可以祭祀祖先。而這棗山饃,二、三尺高的山脈形狀,上面黏滿了紅棗,紅棗中間有兩盤蟶龍。晚上,棗山饃上點了紅蠟燭,蟶龍在燭火的照射下騰雲駕霧,栩栩如生。棗山饃是獻給灶君爺的,到正月二十三那天又必須吃掉,全家人每人一塊,歌謠唱道:「二十三,吃棗山;牙不疼,腿不酸;年年歲歲保平安。
我以為,民俗禮饃是底層原本的雕塑,它本身就在生活中,除了吃,還是親誼的使者,但我總覺得人們忽略了它的藝術價值。出鍋後饅頭略晾乾後,還要用筷子在饅頭的正中點上食紅的小圓點,也有的用一隻規整的八角大料沾上食紅去印花,更為美觀,以增添喜氣的氛圍。
北京是全國各地人士的聚集地,各地人的雲集無疑也就會帶來各地人的飲食習俗,春節這樣的傳統節日就更是大顯身手的時候啦!禮饃又稱花饃,便是帶著泥土芳香的奇葩。
「天下麵食盡在三晉」。我至今深深記得:那時一過祭爐的臘月二十三,母親就成了忙人,四鄰八舍都請她去幫著人家蒸年花饃(小孩子們更是不離左右),家家都想圖上吉利。
除了饅頭外,老北京人在製作上還有糖饅頭、棗饅頭、棗蒸餅、椒鹽花捲、豆包等品種,糖饅頭上的標記是用五根筷子綁在一起印成的「紅花」(梅花形狀),至於其他花樣,除豆包為長橢圓形,以形體區分外,其他則是「粉墨登場」各有面目。
結論:以上是小編整理的「臘月二十九蒸饅頭,饅頭的由來」內容,希望能帶給大家幫助。
回复


Bookmarks

社区跳转:


正在浏览该主题的用户: 1 个游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