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讀:「爆竹聲中一歲除,春風送暖入屠蘇。」廣義的 春節
包括年前、年後兩個時段,狹義的春節指正月初一。不管是什麼時候的過年,我國都特別重視,那麼孔府是怎麼過年的?孔府過年的方式有哪些呢?想知道就來瞧小編的介紹吧。
過年
孔府是怎麼過年的
孔府是孔子後裔長子長孫的住宅和府第,被稱為「天下第一家」的孔府是怎樣過年的呢?帶著好奇心和求知欲,我拜訪了第七十七代衍聖公孔德成先生的胞姐,孔德懋先生。在孔老「仁理齋」的書房裡,老人陷入了深深的回憶,她說:
過去在孔府,一年中最熱鬧的日子要算過年了。年前祭灶在孔府也很特別。一般百姓家對灶王爺恭敬虔誠,而孔府裡的人們是瞧不起灶王爺的,認為灶王爺的地位遠不如衍聖公高,財勢遠不如衍聖公大。所以孔府的主人不能親自祭灶,只由當差的去祭。
灶王爺所在的房子也可憐得很。他的神位不配供在孔府的廚房裡,只貼在一小間多年不用的柴火間,煙熏火燎,牆壁烏黑,而且佈滿蜘蛛絲、灰塵。每年祭灶時常由一名當差的去祭,那儀式倒也熱鬧,總有七八個吹鼓手在前面吹吹打打,司墊提著跪墊伺候,還有一些小當差的捧著供品之類跟隨。在祭祀的時候,那當差的,好像是命令式地囑咐幾句,並不祈禱什麼,因為“聖人自有天保佑”,灶王爺是無能為力的。但是到了我們那個時候,已經不大講究這些了,只圖熱鬧,好玩,小弟就親自去祭過灶,由僕人劉三元跟著,還有好多當差的。
臘八那天喝臘八粥也是件挺麻煩的事,平時僕人們都自己回家吃飯,這天全都在府裡喝粥,還要給十二府的本家們送,還要給祖先牌位上供,給佛爺上供,所以要安排好多人熬粥,「戶人」中的燒火戶這天也專來燒火。支起大鍋,熬出粥來盛在大缸裡,擺放很多缸。臘八粥分成兩種:一種是粗的,給當差的,放大米、肉片、高麗菜、豆腐之類,喝粥時一人還給一斤饃饃。還有一種是細的,內宅、十二府以及上供用,這種很講究,薏米仁、桂元、蓮子、百合、栗子、紅棗、紅豇豆、粳米等等熬成,粥面上還放上「粥果」,做「粥果」很費功夫,例如山里紅吧,就把山裡紅刻成透空花籃放在粥面上,我們每次喝臘八粥,總是捨不得吃粥果,要欣賞很久。
上供也是挺麻煩的事,就拿佛堂樓來說,大大小小有成千上萬尊佛:關公、玉皇大帝、觀音菩薩、彌陀佛、送子娘娘什麼都有,好像所有的佛都集中在一起了,每個佛爺面前一碗粥,光盛要盛半天,上完供還要再倒回盆裡。這上供的粥就歸管佛堂樓的當差所有了。我記得他姓陳,在我十來歲時他也學聰明了,改變了上供的方法,端來一大盆粥往佛堂樓中間一放,意思就是讓所有的佛共用一盆,擺完了以後,這盆粥就由他端回家了。我看了好幾次他這樣上供,覺得他這個想法很新鮮好玩,管事人也不加製止,好像也默許了。
一過臘八就大忙起來,準備過年了。掃房、搭彩棚、鋪紅毯、換椅墊、宮燈、「蒸壯」……「蒸壯」就是蒸各種饅頭、包子、糕點。孔府所有的廚房,三個班的人全都來,「燒火戶」還來專燒火,都在內宅裡,白天黑夜地忙。光是饅頭蒸出來存放到大缸裡就擺滿好多間大屋子,饅頭也分各式各樣,大到半斤多一個,小到一兩面蒸兩三個,各有各的用途,有上供的,人吃的,普通飯的,酒席上的……差別很細。我們非常喜歡那種充滿人聲笑語,熱鬧的歡樂氣氛。那些天,一放學就趕緊回來,哪裡也不去,就在家看「蒸壯」。
我們這時也很忙,每天都要大量寫對子,快過年時求字的人特別多,除了親友,孔府當差的也求字,我也給小弟代筆,我倆每人每天都要寫十來副,有時我兩個忙不過來,就由書房先生代筆。
過年
蒸完壯,這些內宅的當差老媽媽們一人賞一籃饃饃、年糕、包子等蒸食。到了年三十又都集中在內宅整夜包餃子,孔府裡到處都點著大玻璃穗子燈、牛角宮燈、大紅蠟燭,立地大仙鶴銅爐裡燃著檀香末,地上鋪著紅地毯,院裡搭著彩棚,拉起五顏六色的彩帶,我們姐弟三人午飯後去報本堂行禮,晚飯後去祖廟辭歲,還要拜報本堂,回來後就跑出跑進地玩,實在累了才去睡覺,到兩三點鐘又被叫起來拜天地神,這也是孔府獨有的規矩,在前上房院子裡用席子搭起「天地樓」,朝各個方向(東、南、西、北、東北、東南、西南、西北)擺好多桌子,桌上擺著各種神的牌位,正中間那張桌子是天地神,但各種神的位置每年都要變換,要現查皇歷確定位置。我們睡得迷迷糊糊被叫起來,朝這許多牌位不斷地磕頭,總要磕一大陣子才能磕完子。
在前上房院裡除了搭起「天地樓」供各種神位以外,還要立「朝天竿」點「天燈」,豎起一根很高的大桿子,像個大旗桿,頂端掛一盞大玻璃燈,日夜不滅,要點半月之久,因為高,曲阜全城都可以看到。
年三十
晚上大人們要給我們三個人「壓歲錢」,裝在紅紙袋裡,寫上長命百歲,放在枕邊,還要在我們每個人的景泰藍食盒裡放上用黏米麵做的如意,小柿子,橘子等食品,大年初一,我們一醒來不准說話,先要用手摸摸這些東西,起床後又要去拜廟、拜祠堂,大年初一這天,給我印象最深的就是整天磕頭,從清早開始,孔府的五百多名僕人分批進來拜年,這是他們一年中惟一的一次機會進內宅。繼母陶氏坐在前上屋的太師椅上,小弟和我站在旁邊,孔府裡的,還有孔林、孔廟、馬號、柴火園、各處奉衛隊等等,一批一批地進來磕頭,有的還要發賞錢──紅紙做的小荷包裡裝幾百個小銅子。前一批磕完頭迅速退出,下一批又進來,磕不完的頭,說不完的吉利話,就這樣要折騰好久,好不容易僕人們拜完年了,十二府的本家們又開始來了,於是又是長時間地磕頭,說吉利話。除了本家們來孔府拜年外,我們也要出去拜年,自從我十三歲,小弟十一歲那年,大姐出嫁以後,每次外出拜年就是我和小弟兩人了。我們常常是該拜的還沒拜完,就開學了,只好每天放學以後再繼續去拜。
從初一開始,連續多日,孔府門前直到鼓樓門,每天上午有集市叫「鼓樓門會」,很熱鬧,除了賣各種東西的,還有雜耍、洋琴、評書、打拳賣藝。我們每天都要去看這些表演,從不放過一次機會。
鼓樓門會是在上午,每到下午還有「龍燈會」,曲阜當地,民間很流行耍龍燈,跑旱船,踩高蹺,耍獅子,幾乎各村都在過年期間組織這類活動,不管哪個村子的龍燈都要到孔府裡來要,孔府裡的龍燈會總是不斷。地點在二門裡的大廳前面,村民和孔府外的人都湧進來看,這對我們來說是一年中能夠看見農民的機會。但為了怕擠我們,規定我們姐弟不能夾在人群中,只能坐在大廳的暖閣裡遠遠地向外面看,不能出大堂。
耍龍燈時,孔府當差的和「花砲戶」還要放焰火,焰火製作得很精緻,五顏六色,在高空中變幻出各種花朵。孔府裡有兩套十八羅漢的頭面具,龍、虎、仙鶴、大肚子彌陀佛、小孩……也都由當差的出來耍。
大姊稍微長大些時,她也想耍龍燈,我們都積極鼓動她去,她飾那個拿獅子頭的,好多農民都笑著說:「孔府大小姐耍獅子了。」我們三人都覺得異常高興。
過年期間還有一次機會我們可以看到農民,就是在曲阜北門外孔林前的「林門會」,又叫「花市」。在長長的神道上車水馬龍人來人往,頗為熱鬧。曲阜的紙花、絨花很有名,差不多家家都作為一種副業,遠銷到濟南、北京等地。有人戴的,上供的(插在供品上),各種插瓶的,五顏六色艷麗奪目,我們姐弟每年都要逛一次花市,但並不買,當差的已經替我們買了許多箱,放在孔府內。我們只是坐在轎子裡向外看,在花市轉一圈就回來。我們坐在轎裡與其說看花,不如說是看人,平時與外面隔絕,非常想知道外面是什麼樣子,那些不是「聖人」後裔的農民衣著打扮,舉止言談,總是成為我們回來後興奮地談論的話題。
在我結婚以後,離開家鄉,到過許多繁華的大城市,每到過年我總要想起家鄉那些充滿鄉土氣的質樸而熱烈的場面,大城市裡那富麗堂皇的劇場,造詣很高的藝術家的表演雖然好,但總不如它們親切。
1981年,我在女兒的幫助下完成了《孔府內宅軼事》一書,就是現在送給您的這一本。如今我和小弟德成都已是耬耋的老人了,我們共同的心願是盼望祖國早日統一,我們共同攜手回故鄉,在曲阜孔林的祖墓前,暮年把酒拜祀天,心心相印祭祖先。
結論:以上是小編整理的「孔府是怎樣過年的,孔府過年的方式」內容,希望能夠帶給大家幫助。
包括年前、年後兩個時段,狹義的春節指正月初一。不管是什麼時候的過年,我國都特別重視,那麼孔府是怎麼過年的?孔府過年的方式有哪些呢?想知道就來瞧小編的介紹吧。
過年
孔府是怎麼過年的
孔府是孔子後裔長子長孫的住宅和府第,被稱為「天下第一家」的孔府是怎樣過年的呢?帶著好奇心和求知欲,我拜訪了第七十七代衍聖公孔德成先生的胞姐,孔德懋先生。在孔老「仁理齋」的書房裡,老人陷入了深深的回憶,她說:
過去在孔府,一年中最熱鬧的日子要算過年了。年前祭灶在孔府也很特別。一般百姓家對灶王爺恭敬虔誠,而孔府裡的人們是瞧不起灶王爺的,認為灶王爺的地位遠不如衍聖公高,財勢遠不如衍聖公大。所以孔府的主人不能親自祭灶,只由當差的去祭。
灶王爺所在的房子也可憐得很。他的神位不配供在孔府的廚房裡,只貼在一小間多年不用的柴火間,煙熏火燎,牆壁烏黑,而且佈滿蜘蛛絲、灰塵。每年祭灶時常由一名當差的去祭,那儀式倒也熱鬧,總有七八個吹鼓手在前面吹吹打打,司墊提著跪墊伺候,還有一些小當差的捧著供品之類跟隨。在祭祀的時候,那當差的,好像是命令式地囑咐幾句,並不祈禱什麼,因為“聖人自有天保佑”,灶王爺是無能為力的。但是到了我們那個時候,已經不大講究這些了,只圖熱鬧,好玩,小弟就親自去祭過灶,由僕人劉三元跟著,還有好多當差的。
臘八那天喝臘八粥也是件挺麻煩的事,平時僕人們都自己回家吃飯,這天全都在府裡喝粥,還要給十二府的本家們送,還要給祖先牌位上供,給佛爺上供,所以要安排好多人熬粥,「戶人」中的燒火戶這天也專來燒火。支起大鍋,熬出粥來盛在大缸裡,擺放很多缸。臘八粥分成兩種:一種是粗的,給當差的,放大米、肉片、高麗菜、豆腐之類,喝粥時一人還給一斤饃饃。還有一種是細的,內宅、十二府以及上供用,這種很講究,薏米仁、桂元、蓮子、百合、栗子、紅棗、紅豇豆、粳米等等熬成,粥面上還放上「粥果」,做「粥果」很費功夫,例如山里紅吧,就把山裡紅刻成透空花籃放在粥面上,我們每次喝臘八粥,總是捨不得吃粥果,要欣賞很久。
上供也是挺麻煩的事,就拿佛堂樓來說,大大小小有成千上萬尊佛:關公、玉皇大帝、觀音菩薩、彌陀佛、送子娘娘什麼都有,好像所有的佛都集中在一起了,每個佛爺面前一碗粥,光盛要盛半天,上完供還要再倒回盆裡。這上供的粥就歸管佛堂樓的當差所有了。我記得他姓陳,在我十來歲時他也學聰明了,改變了上供的方法,端來一大盆粥往佛堂樓中間一放,意思就是讓所有的佛共用一盆,擺完了以後,這盆粥就由他端回家了。我看了好幾次他這樣上供,覺得他這個想法很新鮮好玩,管事人也不加製止,好像也默許了。
一過臘八就大忙起來,準備過年了。掃房、搭彩棚、鋪紅毯、換椅墊、宮燈、「蒸壯」……「蒸壯」就是蒸各種饅頭、包子、糕點。孔府所有的廚房,三個班的人全都來,「燒火戶」還來專燒火,都在內宅裡,白天黑夜地忙。光是饅頭蒸出來存放到大缸裡就擺滿好多間大屋子,饅頭也分各式各樣,大到半斤多一個,小到一兩面蒸兩三個,各有各的用途,有上供的,人吃的,普通飯的,酒席上的……差別很細。我們非常喜歡那種充滿人聲笑語,熱鬧的歡樂氣氛。那些天,一放學就趕緊回來,哪裡也不去,就在家看「蒸壯」。
我們這時也很忙,每天都要大量寫對子,快過年時求字的人特別多,除了親友,孔府當差的也求字,我也給小弟代筆,我倆每人每天都要寫十來副,有時我兩個忙不過來,就由書房先生代筆。
過年
蒸完壯,這些內宅的當差老媽媽們一人賞一籃饃饃、年糕、包子等蒸食。到了年三十又都集中在內宅整夜包餃子,孔府裡到處都點著大玻璃穗子燈、牛角宮燈、大紅蠟燭,立地大仙鶴銅爐裡燃著檀香末,地上鋪著紅地毯,院裡搭著彩棚,拉起五顏六色的彩帶,我們姐弟三人午飯後去報本堂行禮,晚飯後去祖廟辭歲,還要拜報本堂,回來後就跑出跑進地玩,實在累了才去睡覺,到兩三點鐘又被叫起來拜天地神,這也是孔府獨有的規矩,在前上房院子裡用席子搭起「天地樓」,朝各個方向(東、南、西、北、東北、東南、西南、西北)擺好多桌子,桌上擺著各種神的牌位,正中間那張桌子是天地神,但各種神的位置每年都要變換,要現查皇歷確定位置。我們睡得迷迷糊糊被叫起來,朝這許多牌位不斷地磕頭,總要磕一大陣子才能磕完子。
在前上房院裡除了搭起「天地樓」供各種神位以外,還要立「朝天竿」點「天燈」,豎起一根很高的大桿子,像個大旗桿,頂端掛一盞大玻璃燈,日夜不滅,要點半月之久,因為高,曲阜全城都可以看到。
年三十
晚上大人們要給我們三個人「壓歲錢」,裝在紅紙袋裡,寫上長命百歲,放在枕邊,還要在我們每個人的景泰藍食盒裡放上用黏米麵做的如意,小柿子,橘子等食品,大年初一,我們一醒來不准說話,先要用手摸摸這些東西,起床後又要去拜廟、拜祠堂,大年初一這天,給我印象最深的就是整天磕頭,從清早開始,孔府的五百多名僕人分批進來拜年,這是他們一年中惟一的一次機會進內宅。繼母陶氏坐在前上屋的太師椅上,小弟和我站在旁邊,孔府裡的,還有孔林、孔廟、馬號、柴火園、各處奉衛隊等等,一批一批地進來磕頭,有的還要發賞錢──紅紙做的小荷包裡裝幾百個小銅子。前一批磕完頭迅速退出,下一批又進來,磕不完的頭,說不完的吉利話,就這樣要折騰好久,好不容易僕人們拜完年了,十二府的本家們又開始來了,於是又是長時間地磕頭,說吉利話。除了本家們來孔府拜年外,我們也要出去拜年,自從我十三歲,小弟十一歲那年,大姐出嫁以後,每次外出拜年就是我和小弟兩人了。我們常常是該拜的還沒拜完,就開學了,只好每天放學以後再繼續去拜。
從初一開始,連續多日,孔府門前直到鼓樓門,每天上午有集市叫「鼓樓門會」,很熱鬧,除了賣各種東西的,還有雜耍、洋琴、評書、打拳賣藝。我們每天都要去看這些表演,從不放過一次機會。
鼓樓門會是在上午,每到下午還有「龍燈會」,曲阜當地,民間很流行耍龍燈,跑旱船,踩高蹺,耍獅子,幾乎各村都在過年期間組織這類活動,不管哪個村子的龍燈都要到孔府裡來要,孔府裡的龍燈會總是不斷。地點在二門裡的大廳前面,村民和孔府外的人都湧進來看,這對我們來說是一年中能夠看見農民的機會。但為了怕擠我們,規定我們姐弟不能夾在人群中,只能坐在大廳的暖閣裡遠遠地向外面看,不能出大堂。
耍龍燈時,孔府當差的和「花砲戶」還要放焰火,焰火製作得很精緻,五顏六色,在高空中變幻出各種花朵。孔府裡有兩套十八羅漢的頭面具,龍、虎、仙鶴、大肚子彌陀佛、小孩……也都由當差的出來耍。
大姊稍微長大些時,她也想耍龍燈,我們都積極鼓動她去,她飾那個拿獅子頭的,好多農民都笑著說:「孔府大小姐耍獅子了。」我們三人都覺得異常高興。
過年期間還有一次機會我們可以看到農民,就是在曲阜北門外孔林前的「林門會」,又叫「花市」。在長長的神道上車水馬龍人來人往,頗為熱鬧。曲阜的紙花、絨花很有名,差不多家家都作為一種副業,遠銷到濟南、北京等地。有人戴的,上供的(插在供品上),各種插瓶的,五顏六色艷麗奪目,我們姐弟每年都要逛一次花市,但並不買,當差的已經替我們買了許多箱,放在孔府內。我們只是坐在轎子裡向外看,在花市轉一圈就回來。我們坐在轎裡與其說看花,不如說是看人,平時與外面隔絕,非常想知道外面是什麼樣子,那些不是「聖人」後裔的農民衣著打扮,舉止言談,總是成為我們回來後興奮地談論的話題。
在我結婚以後,離開家鄉,到過許多繁華的大城市,每到過年我總要想起家鄉那些充滿鄉土氣的質樸而熱烈的場面,大城市裡那富麗堂皇的劇場,造詣很高的藝術家的表演雖然好,但總不如它們親切。
1981年,我在女兒的幫助下完成了《孔府內宅軼事》一書,就是現在送給您的這一本。如今我和小弟德成都已是耬耋的老人了,我們共同的心願是盼望祖國早日統一,我們共同攜手回故鄉,在曲阜孔林的祖墓前,暮年把酒拜祀天,心心相印祭祖先。
結論:以上是小編整理的「孔府是怎樣過年的,孔府過年的方式」內容,希望能夠帶給大家幫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