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讀:小暑時節,天氣變得炎熱,人們感覺不到一絲涼風,迎面撲過來的是一層又一層的熱浪。一年24個節氣,每個節氣每個地方都有不同的習俗。每一種習俗都體現了當地的文化和風土人情,因而,代代相傳的小暑節氣習俗也延續至今。那麼, 小暑節氣民俗
有哪些?小暑裡有趣的傳說是什麼呢?和小編一起去瞧吧。
小暑
城裡鄉下都“食新”
在民間,小暑過後人們要嘗新米,這就是小暑「食新」習俗。小暑時節,農夫會把新收穫的稻穀碾成米,然後將新米煮成香噴噴的米飯,以供奉五穀大神和祖先,這一天,家家戶戶都要吃新米嘗新酒。據說“吃新”乃“吃辛”,是小暑節後第一個辛日。住在城市的人們,會在小暑這一天買少量新米以及新上市的蔬菜、水果等,回到家把新米與老米同煮。俗話也有「小暑吃黍,大暑吃谷」之說。
小暑
不“暑”,清涼食品來消暑
俗話說“熱在三伏”,小暑過後就進入伏天。伏,即伏藏的意思,所以人們應少外出以避暑氣。飲食上,人們會吃清涼消暑的食品,以度過炎熱的伏天。
入伏之時,剛好是我國小麥生產區麥收不足一個月的時候,家家麥滿倉,而到了伏天人們精神委頓,食慾不佳,餃子卻是傳統食品中開胃解饞的佳品,所以人們用新磨的麵粉包餃子,或是吃頓新白面做的麵條,就有了「頭伏餃子二伏面,三伏煎餅攤雞蛋」的說法。在山東,有的地方吃生黃瓜和煮雞蛋來治苦夏,入伏的早晨吃雞蛋,不吃別的食物。
小暑這天,江蘇徐州人有入伏吃羊肉的習慣,稱為「吃伏羊」。這種習俗可上溯到堯舜時期,民間有「彭城伏羊一碗湯,不用神醫開藥方」之說法。徐州人對吃伏羊的喜愛莫過於當地民謠“六月六接姑娘,新麥餅羊肉湯”。
據考證,伏日吃麵習俗出現在三國時期。 《魏氏春秋》記載:“伏日食湯餅,取巾拭汗,面色皎然”,這裡的湯餅就是熱湯麵。 《荊楚歲時記》中說:「六月伏日食湯餅,名為闢惡。」五月是惡月,六月與五月相近,故也應「闢惡」。伏天還可吃過水面、炒麵。過水面,就是將麵條煮熟用涼水過出,拌上蒜泥,澆上滷汁,不僅味道鮮美,而且可以「敗心火」。炒麵,就是用鍋子將麵粉炒乾炒熟,然後用開水沖後加糖拌著吃,具有「解煩渴,止瀉,實大腸的作用」。
在山東臨沂地區,每到小暑,人們有給牛改善飲食的習俗。伏特日煮麥仁湯給牛喝,據說牛喝了身子壯,能幹活,不淌汗。民謠有:“春牛鞭,舐牛漢(公牛),麥仁湯,舐牛飯,舐牛喝了不淌汗,熬到六月再一遍。”
小暑
此外,在民間有小暑吃藕的習俗。在清鹹豐年間,蓮藕就被欽定為禦膳貢品。藕與「偶」同音,所以人們用食藕祝福婚姻美滿。藕與蓮花一樣,出污泥而不染,因此也被看做是清廉高潔的人格象徵。藕含有大量的碳水化合物及豐富的鈣、磷、鐵和多種維生素,鉀和膳食纖維也比較多,具有清熱養血除煩等功效,適合夏天食用。鮮藕以小火煨爛,切片後加適量蜂蜜,可隨意食用,有安神入睡之功效,可治血虛失眠。
小暑裡有趣的傳說
相傳,「六月六」是龍宮曬龍袍的日子。這一天,差不多是在小暑前夕,天氣炎熱,日照時間也很長,太陽輻射非常強,人們就會取出存放在箱櫃裡的衣服,晾曬在太陽底下,以去濕除潮,防止黴變蟲蛀。
我們知道,每年農曆的七月初七是牛郎與織女相會的日子,每到這一天,他們就會在鵲橋上重逢。但你知道鵲橋是怎麼來的嗎?民間說“六月六,百索子撂上屋”,說的是在“六月六”這一天,天底下所有的孩子都會把端午節戴在手上的「百索子」拋到屋頂上讓喜鵲銜走,在銀河上搭起一座彩虹橋,這樣牛郎和織女就可以相會了。
傳說「小白龍」觸犯了天條,被龍王禁在一個荒蕪偏遠的小島上,
從此失去了自由。龍王只允許小白龍在「六月六」這天回家探望母親。每到這一天,探母心切的小白龍晝夜兼程,也帶來了驚雷閃電、狂風暴雨。
伏日,指的是隱伏避盛暑。相傳在先秦時期,人們會在伏日之時祭祀炎帝和祝融。炎帝是中華民族的祖先,也是太陽之神;祝融則是火神,為炎帝之玄孫。傳說炎帝叫太陽發出足夠的光和熱,使五穀孕育生長,從此人類不愁衣食。人們感謝他的功德,便在最熱的時候紀念他。這就是「伏日祭祀」的來源。
結論:以上是小編整理的「小暑節氣民俗,小暑裡有趣的傳說」內容,希望能夠帶給大家幫助。
有哪些?小暑裡有趣的傳說是什麼呢?和小編一起去瞧吧。
小暑
城裡鄉下都“食新”
在民間,小暑過後人們要嘗新米,這就是小暑「食新」習俗。小暑時節,農夫會把新收穫的稻穀碾成米,然後將新米煮成香噴噴的米飯,以供奉五穀大神和祖先,這一天,家家戶戶都要吃新米嘗新酒。據說“吃新”乃“吃辛”,是小暑節後第一個辛日。住在城市的人們,會在小暑這一天買少量新米以及新上市的蔬菜、水果等,回到家把新米與老米同煮。俗話也有「小暑吃黍,大暑吃谷」之說。
小暑
不“暑”,清涼食品來消暑
俗話說“熱在三伏”,小暑過後就進入伏天。伏,即伏藏的意思,所以人們應少外出以避暑氣。飲食上,人們會吃清涼消暑的食品,以度過炎熱的伏天。
入伏之時,剛好是我國小麥生產區麥收不足一個月的時候,家家麥滿倉,而到了伏天人們精神委頓,食慾不佳,餃子卻是傳統食品中開胃解饞的佳品,所以人們用新磨的麵粉包餃子,或是吃頓新白面做的麵條,就有了「頭伏餃子二伏面,三伏煎餅攤雞蛋」的說法。在山東,有的地方吃生黃瓜和煮雞蛋來治苦夏,入伏的早晨吃雞蛋,不吃別的食物。
小暑這天,江蘇徐州人有入伏吃羊肉的習慣,稱為「吃伏羊」。這種習俗可上溯到堯舜時期,民間有「彭城伏羊一碗湯,不用神醫開藥方」之說法。徐州人對吃伏羊的喜愛莫過於當地民謠“六月六接姑娘,新麥餅羊肉湯”。
據考證,伏日吃麵習俗出現在三國時期。 《魏氏春秋》記載:“伏日食湯餅,取巾拭汗,面色皎然”,這裡的湯餅就是熱湯麵。 《荊楚歲時記》中說:「六月伏日食湯餅,名為闢惡。」五月是惡月,六月與五月相近,故也應「闢惡」。伏天還可吃過水面、炒麵。過水面,就是將麵條煮熟用涼水過出,拌上蒜泥,澆上滷汁,不僅味道鮮美,而且可以「敗心火」。炒麵,就是用鍋子將麵粉炒乾炒熟,然後用開水沖後加糖拌著吃,具有「解煩渴,止瀉,實大腸的作用」。
在山東臨沂地區,每到小暑,人們有給牛改善飲食的習俗。伏特日煮麥仁湯給牛喝,據說牛喝了身子壯,能幹活,不淌汗。民謠有:“春牛鞭,舐牛漢(公牛),麥仁湯,舐牛飯,舐牛喝了不淌汗,熬到六月再一遍。”
小暑
此外,在民間有小暑吃藕的習俗。在清鹹豐年間,蓮藕就被欽定為禦膳貢品。藕與「偶」同音,所以人們用食藕祝福婚姻美滿。藕與蓮花一樣,出污泥而不染,因此也被看做是清廉高潔的人格象徵。藕含有大量的碳水化合物及豐富的鈣、磷、鐵和多種維生素,鉀和膳食纖維也比較多,具有清熱養血除煩等功效,適合夏天食用。鮮藕以小火煨爛,切片後加適量蜂蜜,可隨意食用,有安神入睡之功效,可治血虛失眠。
小暑裡有趣的傳說
相傳,「六月六」是龍宮曬龍袍的日子。這一天,差不多是在小暑前夕,天氣炎熱,日照時間也很長,太陽輻射非常強,人們就會取出存放在箱櫃裡的衣服,晾曬在太陽底下,以去濕除潮,防止黴變蟲蛀。
我們知道,每年農曆的七月初七是牛郎與織女相會的日子,每到這一天,他們就會在鵲橋上重逢。但你知道鵲橋是怎麼來的嗎?民間說“六月六,百索子撂上屋”,說的是在“六月六”這一天,天底下所有的孩子都會把端午節戴在手上的「百索子」拋到屋頂上讓喜鵲銜走,在銀河上搭起一座彩虹橋,這樣牛郎和織女就可以相會了。
傳說「小白龍」觸犯了天條,被龍王禁在一個荒蕪偏遠的小島上,
從此失去了自由。龍王只允許小白龍在「六月六」這天回家探望母親。每到這一天,探母心切的小白龍晝夜兼程,也帶來了驚雷閃電、狂風暴雨。
伏日,指的是隱伏避盛暑。相傳在先秦時期,人們會在伏日之時祭祀炎帝和祝融。炎帝是中華民族的祖先,也是太陽之神;祝融則是火神,為炎帝之玄孫。傳說炎帝叫太陽發出足夠的光和熱,使五穀孕育生長,從此人類不愁衣食。人們感謝他的功德,便在最熱的時候紀念他。這就是「伏日祭祀」的來源。
結論:以上是小編整理的「小暑節氣民俗,小暑裡有趣的傳說」內容,希望能夠帶給大家幫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