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n中文,海外華文网
一聲轟鳴搶砲頭的花砲節 富祿花砲節習俗 - 可打印的版本

+- an中文,海外華文网 (https://anccq.com)
+-- 版块: 金融,网购,软件,风水 (https://anccq.com/f-%E9%87%91%E8%9E%8D-%E7%BD%91%E8%B4%AD-%E8%BD%AF%E4%BB%B6-%E9%A3%8E%E6%B0%B4)
+--- 版块: 风水,星座,相术,解梦 (https://anccq.com/f-%E9%A3%8E%E6%B0%B4-%E6%98%9F%E5%BA%A7-%E7%9B%B8%E6%9C%AF-%E8%A7%A3%E6%A2%A6)
+---- 版块: 星座解梦生肖 (https://anccq.com/f-%E6%98%9F%E5%BA%A7%E8%A7%A3%E6%A2%A6%E7%94%9F%E8%82%96)
+----- 版块: 生肖 (https://anccq.com/f-%E7%94%9F%E8%82%96)
+----- 主题: 一聲轟鳴搶砲頭的花砲節 富祿花砲節習俗 (/%E4%B8%80%E8%81%B2%E8%BD%9F%E9%B3%B4%E6%90%B6%E7%A0%B2%E9%A0%AD%E7%9A%84%E8%8A%B1%E7%A0%B2%E7%AF%80-%E5%AF%8C%E7%A5%BF%E8%8A%B1%E7%A0%B2%E7%AF%80%E7%BF%92%E4%BF%97)



一聲轟鳴搶砲頭的花砲節 富祿花砲節習俗 - chist - 09-04-2024

導讀:簫鼓春祈福滿門,除了春節和元宵,關於祈福和熱鬧的節日還有許多,少數民族中更是多種多樣,比如一聲轟鳴搶砲頭的花炮節,你知道花炮節是哪個民族的傳統節日
嗎?富祿花炮節的習俗又是怎樣呢?想知道就來瞧小編的介紹吧。
[图: T7hXbbgh9iOBA0DIFkXT5yNW.jpg]
花砲
一聲轟鳴搶砲頭的花砲節
花砲節即搶花砲,又稱“趕會期”,是廣西侗族傳統節日,廣泛流傳於廣西三江侗族自治縣,各地節期不一,程陽花炮節在農曆正月初五,梅林花炮節在農曆二月初二,富祿花炮節在農曆三月初三等,其中以富祿在農曆三月初三舉行的花砲節最具代表性。
花砲節
的來源在民間有多種傳說。一是傳說侗族祖先原住在山西,後幾經輾轉遷至三江。侗族祖先遷徙過程十分艱苦,常常吃不飽穿不暖,來到三江後開荒造田,才逐漸有了吃穿,並定居下來。後人為了感念祖先帶領大家來到好地方的恩情,決定選吉日舉辦慶典來表達對祖先的感激和懷念。二是傳說清朝年間,一個侗族老漢正在山上工作,天空突然一聲巨響,接著一個小圈從天而降,落到老漢身邊。老漢將小圈撿回家,這一年他所在的寨子都五穀豐登、人畜平安。於是當地人便藉助花砲重現天降小圈的情景,人們希望透過以搶小圈的方式搶來好運,慢慢便形成了花炮節。侗族群眾認為花砲象徵吉祥幸福,搶得花砲的人以及其所在的寨子在這一年都會五穀豐登、幸福安康。三是傳說三國時期,諸葛亮西徵至三江一帶,在三江駐紮,向當地百姓傳授火藥制法和灌溉工具水車的製法,還用搶花砲的形式來加強當地村寨之間的團結,增加交往、增進友誼,久而久之就形成了花砲節。四是傳說明代時,三江有兩兄弟,有一天,他們送臨產的姑嫂二人渡江,船行到江中,卻被巨浪吞沒了,兄弟倆因此遇難。後來,永歷帝經此渡江,兩兄弟化為兩條鯉魚來護駕,因此便有了二聖侯王的說法。於是當地群眾在每年農曆三月初三舉行花砲會,以搶花砲的形式來祭祀二聖侯王。
富祿花炮節習俗
富祿花炮節於每年農曆三月初三舉辦,節慶當天柳江畔富祿人民身著盛裝,結對奔向江畔沙灘,沙灘上有搶花砲、演唱侗戲、跳「踩堂舞」、對歌、鬥鳥等豐富多元的活動,其中最熱鬧的活動當數搶花砲。
[图: LuyurUSaclSg8LMeyndaDLpC.jpg]
花砲
依習俗,花砲節有「還砲」「遊砲」「搶砲」「接砲」「養砲」等環節,現已略為簡化。 「還砲」指去年搶砲的人在當年花砲節前需將花砲送還以作當年搶砲之用。 「遊砲」指比賽當日眾人抬「三牲」、花砲和製作精美的3座花砲台前往「三王廟」供奉後舉行盛大的遊行活動,所有參加搶花砲的選手、演出隊伍沿街道、大橋、碼頭巡遊,最後到達位於河灘的主會場,活動正式展開。 「搶砲」是花砲節的重頭戲。搶花砲有一場三砲,也有五炮或更多的。富祿的搶花砲多為一場三砲,當地人認為一炮象徵福祿壽喜,二炮象徵升官發財,三砲象徵人丁興旺。搶花砲僅限男子參加,可以以家、族、村為單位組隊,也可以跨村寨自由組隊,每隊隊員一般為20人,各隊隊員人數必須相等。花砲由一個鐵筒製成,內置火藥,花砲頭由絲線纏繞小鐵環做成並置於花砲頂端。比賽使用的一炮、二炮、三砲分別陳放於對應的花砲台。舉行簡單儀式後,公證人點燃花砲,花砲頭衝入空中。參賽者繃緊肌肉,凝視騰空而起的花砲頭,相互爭奪有利位置。待花砲頭下落,選手們奮力爭搶之如群狼圍獵。隨著比賽的推進,爭搶變得愈發激烈,選手們採取擠、搶、護、攔、傳等技巧,同時依靠集體採用交叉掩護、聲東擊西等方式鬥智斗勇、四處奔突,圍觀人群的喝彩聲隨著選手一次次聲東擊西、掩護突圍的巧妙配合起落。單場比賽在選手突圍將花砲頭送至得勝門後宣告結束,這時全場氣氛也達到頂峰。一砲爭奪結束後,二炮、三砲依序進行。因搶花砲時身體的對抗較為激烈,要求參賽者身上無過多裝飾和遮擋,故光膀穿短褲便成為該項比賽的著裝要求,同時選手還要把兩手指甲剪短,不准身藏利器或其他硬物,以免傷人。花砲場上允許使用擠、搶、護、攔、傳等技巧,但不能有傷人動作,如有人犯規,場上的公證人即令其出場。由此可見,搶花砲是一項智慧和勇氣並存、個人和團隊缺一不可的民族民間體育活動。 「接砲」指搶得花砲的幸運兒組織人員抬花砲遊街巡巷,遊行後將花砲安放於家裡或祠堂供奉,並大擺宴席與村人、族人共享美食。 「養砲」指將花砲接回供奉後,每月農曆初一及十五需定時給花砲焚香供酒。
事實上,花砲節不僅是侗族的傳統節日,也是壯、漢、仫佬等民族的傳統節日,流行於廣西各地,這在廣西的許多史籍資料中都有記載。如光緒年間《平南縣志》載:「用五色紙剪彩造花炮一尊,以麻繩纏作圈子如環狀,置砲口中。炮響則圈飛入雲表,萬人仰首。圈墜,拾得者,會主以金花彩紅飾玻璃佛鏡一座,鼓吹送至其家,供奉中堂……」民國《貴縣志》載:「初二日,城廂人民群集坊社放花砲,大者丈餘,小者尺許,以竹為砲架。糊以花紙,有頭、二、三砲諸名。中藏彩環,炮轟環騰,得者謂之'得砲頭',會主以鼓吹儀仗送鏡至其家,翌年及期,別備屏炮,以金豬、鼓樂送至社前,謂之'還炮'。近年來社壇大都毀除,已無此舉。 」清代貴縣(今貴港市)文人陳芝諫有詩《二月看砲》曰:「二月春風樂事稠,社前簫鼓願同酬。一聲轟烈驚天地,僥倖何人得炮頭。 」1934年《上林縣志》載:「三月三日,真武誕辰,建齋設醮,或俳優歌舞,樂工鼓吹三日夜,謂之:『三三勝會』。至期送聖放花炮酬神,觀者竟得炮頭,以為吉利,且主來歲之緣首焉。 」《梧州日報》1988年4月19日以《蒼梧龍岩歡慶「三月三」》為題,記敘當地搶花砲之文體活動:「數隊由小伙子組成的搶砲隊,疊起三層人梯,搶奪懸吊的花砲。 「以上資料都生動記述了花砲節的盛況。時至今日,除三江侗族自治縣外,廣西還有不少地方舉行豐富多彩的花炮節活動。
花炮節源自於祭神祈福活動,象徵人們對美好生活的追求。如今搶花砲已發展成為群眾性文體活動。自1982年起,全國民委、體委(今國家體育總局)相繼將「搶花砲」列為全國少數民族傳統運動會表演項目、競技項目、大型重點競技項目。 2008年,侗族花砲節被列入第二批自治區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結論:以上是小編整理的「一聲轟鳴搶砲頭的花炮節,富祿花炮節習俗」內容,希望能夠帶給大家幫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