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讀:隨著我國對外開放的日益加大與深入,各種不同形式的異國文化也因此而紛至沓來,侵襲和影響了這塊古老的土地:情人節、愚人節、父親節、母親節、聖誕節等等,但是我們最重要的還是了解本地的節慶。那麼,雍和宮二月初一打鬼習俗是什麼呢?雍和宮打鬼的起源去哪看呢?和小編一起去看看吧。
鬼
雍和宮二月初一打鬼習俗
雍和宮每年於舊曆正月三十日(小建則為二十九)舉行演鬼,二月初一日早晨打鬼。循例為廟會期。
“打鬼”一語,是漢地民間的俗稱,喇嘛稱為“部勺”,又叫“跳布扎”,“跳”是漢語,舞蹈之意,“布扎”是蒙語的音譯,伏魔驅祟的意思。黃教的所謂“魔”和“祟”,是指當時依仗權力反對佛教的貴族。 「跳布札」是黃教利用宗教的大型樂舞劇,所以演出時要做出種種憤怒可晦的表情,使邪魔外道嚇阻。
雍和宮在東城北新橋北雍和宮殿大街。它的舊址是明朝太監的官房。清康熙三十三年(1694年)康熙為他的四子胤(清世宗雍正)在此修建了親王府,名為雍親王府。雍正即位後(1723年),就按過去的規矩,凡皇帝住過的地方,不能再做他用。於是將其中一半改為黃教上院,一半留做皇家的遊樂之所。雍正三年(1725年)提升為行宮,改名雍和宮。
雍正死後, 乾隆皇帝
將雍正靈柩停在雍和宮內,限令於十五天內將主殿由原先的綠琉璃瓦改為黃琉璃瓦。乾隆九年(1744年)雍和宮成為清政府管理喇嘛教事務的中心。
打鬼的起源有種種不同的傳說。
一說,西藏某王欺壓百姓,百姓不堪其苦,便以跳神誘藏王往觀,眾百姓遂刺殺之。為了紀念,每年循例舉行「跳布札」。
二說,烏斯藏的地區有一石屋,久為邪祟所據。白日搶奪人們的食物,夜間尤甚。該地喇嘛便戴了面具,扮成諸天神、護法,入石屋將魔鬼捉住痛打,石屋之祟遂被驅逐一空,所以稱之為打鬼。以後每年都要舉行一次,以求一年的吉利平安。
三說,唐時西蕃某王是西藏歷史上有名的毀滅佛法的惡王朗達瑪。此王系吐蕃(藏地土稱)著名的宗教賢王可黎可足之弟,唐開成三年(838年)朗達爾瑪殺其兄,自立為贊普(國王)。
鬼
繼位後,一反兄長所為,肆意滅佛、焚經拆廟、驅逐僧侶,以致吐蕃佛教頓衰。當時,吐蕃有個被逐的僧侶名叫拉隆巴勒多爾吉,為了重新弘揚佛法,決心將朗達爾瑪殺死。於是他將一匹白馬塗成黑色,自己穿上一件黑面白裡的大袍子,暗藏一把短劍,跑到布達拉宮附近,跳起舞來。朗達爾瑪聽到觀眾的喝采聲,不知是計,命令他進宮表演,拉隆巴勒多爾吉進宮後,拉開舞步,滿場跳躍,當他接近看得入迷的朗達爾瑪時,突然抽出短劍刺死了他。宮裡頓時大亂,他乘機跑了出來,跨上馬,猛抽幾鞭,渡過了滾滾的拉薩河,塗成黑色的馬經河水浸洗又恢復了白色,同時他將黑袍反穿起來,成了白袍。待朗達爾瑪的衛隊趕來時,已找不到黑人黑馬,拉隆巴勒多爾吉獲勝。暴君死後,吐蕃佛教又興盛起來。
後世,稱拉隆巴勒多爾吉所跳的舞為「黑衣舞」。據藏文佛經所載,「跳布札」形成於喇嘛教。為紀念 佛祖
釋迦牟尼降伏「邪道」及拉隆巴勒多爾吉刺殺惡王朗達爾瑪,西藏、青海、蒙古等地的喇嘛廟,每年都要舉行「善願日」佛事,同時跳「黑衣舞”,以示慶祝。到清康熙五十九年傳到北京的黃寺。隨後,雍和宮每年都要舉行「跳布札」的宗教儀式。
是日,在殿上,宗喀巴聖像前,廣陳供養,大型蜜供、面鮮、套餅、鮮果,擺列齊楚。設三面「門」字形的饅頭桌子,燃燈數百盞。東西兩條供案上,滿布「八令」面做的「滿扎」(寶塔)。
下午一點,鳴角招集上殿,隨後,主持喇嘛登上設在佛對面的“替僧寶座”,盛大的“善願日”就拉開了序幕。
嗪經、奏樂後,即在天王殿前跳布札。此是大型樂舞劇,共分十三幕。
經過跳白鬼、跳黑鬼、跳螺神、跳蝶神、跳金剛、跳星神、跳天王、跳護法神、跳白救度、跳綠救度、跳彌勒、斬鬼的十二幕後,殘害眾生的魔王方被正法。惡魔被誅,佛心大快,在鼓樂聲中進行的第十三幕中,眾喇嘛走出昭泰門將面人火化,象徵魔瘴已被消滅。
次日(二月初一),凌晨拂曉,全廟的喇嘛列隊出廟,環繞廟牆一周,謂之「繞寺」。表示清查魔王潛伏在民間的黨羽,來個「清鄉安民」。
清代,雍和宮的打鬼是皇帝主持的,由當時的步兵統領衙門具體承辦,甚至跳布紮用的袍褂均係宮廷刺繡。打鬼前夕,天王殿前就要搭好看台。有時皇上親臨觀禮。其他王公大臣也都穿著補服,掛著朝珠,翎頂輝煌地趕來看熱鬧,場面十分隆重。
結論:以上是小編整理的「雍和宮二月初一打鬼習俗,雍和宮打鬼的起源」內容,希望能夠帶給大家幫助。
鬼
雍和宮二月初一打鬼習俗
雍和宮每年於舊曆正月三十日(小建則為二十九)舉行演鬼,二月初一日早晨打鬼。循例為廟會期。
“打鬼”一語,是漢地民間的俗稱,喇嘛稱為“部勺”,又叫“跳布扎”,“跳”是漢語,舞蹈之意,“布扎”是蒙語的音譯,伏魔驅祟的意思。黃教的所謂“魔”和“祟”,是指當時依仗權力反對佛教的貴族。 「跳布札」是黃教利用宗教的大型樂舞劇,所以演出時要做出種種憤怒可晦的表情,使邪魔外道嚇阻。
雍和宮在東城北新橋北雍和宮殿大街。它的舊址是明朝太監的官房。清康熙三十三年(1694年)康熙為他的四子胤(清世宗雍正)在此修建了親王府,名為雍親王府。雍正即位後(1723年),就按過去的規矩,凡皇帝住過的地方,不能再做他用。於是將其中一半改為黃教上院,一半留做皇家的遊樂之所。雍正三年(1725年)提升為行宮,改名雍和宮。
雍正死後, 乾隆皇帝
將雍正靈柩停在雍和宮內,限令於十五天內將主殿由原先的綠琉璃瓦改為黃琉璃瓦。乾隆九年(1744年)雍和宮成為清政府管理喇嘛教事務的中心。
打鬼的起源有種種不同的傳說。
一說,西藏某王欺壓百姓,百姓不堪其苦,便以跳神誘藏王往觀,眾百姓遂刺殺之。為了紀念,每年循例舉行「跳布札」。
二說,烏斯藏的地區有一石屋,久為邪祟所據。白日搶奪人們的食物,夜間尤甚。該地喇嘛便戴了面具,扮成諸天神、護法,入石屋將魔鬼捉住痛打,石屋之祟遂被驅逐一空,所以稱之為打鬼。以後每年都要舉行一次,以求一年的吉利平安。
三說,唐時西蕃某王是西藏歷史上有名的毀滅佛法的惡王朗達瑪。此王系吐蕃(藏地土稱)著名的宗教賢王可黎可足之弟,唐開成三年(838年)朗達爾瑪殺其兄,自立為贊普(國王)。
鬼
繼位後,一反兄長所為,肆意滅佛、焚經拆廟、驅逐僧侶,以致吐蕃佛教頓衰。當時,吐蕃有個被逐的僧侶名叫拉隆巴勒多爾吉,為了重新弘揚佛法,決心將朗達爾瑪殺死。於是他將一匹白馬塗成黑色,自己穿上一件黑面白裡的大袍子,暗藏一把短劍,跑到布達拉宮附近,跳起舞來。朗達爾瑪聽到觀眾的喝采聲,不知是計,命令他進宮表演,拉隆巴勒多爾吉進宮後,拉開舞步,滿場跳躍,當他接近看得入迷的朗達爾瑪時,突然抽出短劍刺死了他。宮裡頓時大亂,他乘機跑了出來,跨上馬,猛抽幾鞭,渡過了滾滾的拉薩河,塗成黑色的馬經河水浸洗又恢復了白色,同時他將黑袍反穿起來,成了白袍。待朗達爾瑪的衛隊趕來時,已找不到黑人黑馬,拉隆巴勒多爾吉獲勝。暴君死後,吐蕃佛教又興盛起來。
後世,稱拉隆巴勒多爾吉所跳的舞為「黑衣舞」。據藏文佛經所載,「跳布札」形成於喇嘛教。為紀念 佛祖
釋迦牟尼降伏「邪道」及拉隆巴勒多爾吉刺殺惡王朗達爾瑪,西藏、青海、蒙古等地的喇嘛廟,每年都要舉行「善願日」佛事,同時跳「黑衣舞”,以示慶祝。到清康熙五十九年傳到北京的黃寺。隨後,雍和宮每年都要舉行「跳布札」的宗教儀式。
是日,在殿上,宗喀巴聖像前,廣陳供養,大型蜜供、面鮮、套餅、鮮果,擺列齊楚。設三面「門」字形的饅頭桌子,燃燈數百盞。東西兩條供案上,滿布「八令」面做的「滿扎」(寶塔)。
下午一點,鳴角招集上殿,隨後,主持喇嘛登上設在佛對面的“替僧寶座”,盛大的“善願日”就拉開了序幕。
嗪經、奏樂後,即在天王殿前跳布札。此是大型樂舞劇,共分十三幕。
經過跳白鬼、跳黑鬼、跳螺神、跳蝶神、跳金剛、跳星神、跳天王、跳護法神、跳白救度、跳綠救度、跳彌勒、斬鬼的十二幕後,殘害眾生的魔王方被正法。惡魔被誅,佛心大快,在鼓樂聲中進行的第十三幕中,眾喇嘛走出昭泰門將面人火化,象徵魔瘴已被消滅。
次日(二月初一),凌晨拂曉,全廟的喇嘛列隊出廟,環繞廟牆一周,謂之「繞寺」。表示清查魔王潛伏在民間的黨羽,來個「清鄉安民」。
清代,雍和宮的打鬼是皇帝主持的,由當時的步兵統領衙門具體承辦,甚至跳布紮用的袍褂均係宮廷刺繡。打鬼前夕,天王殿前就要搭好看台。有時皇上親臨觀禮。其他王公大臣也都穿著補服,掛著朝珠,翎頂輝煌地趕來看熱鬧,場面十分隆重。
結論:以上是小編整理的「雍和宮二月初一打鬼習俗,雍和宮打鬼的起源」內容,希望能夠帶給大家幫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