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讀: 七夕節
是中國民間的傳統節日,由星宿崇拜衍化而來,因此星宿中有牽牛星和織女星,那麼牽牛織女的命名是怎麼來的呢?牛郎織女反映了古代農業發展的痕跡嗎?想知道具體詳情,請看小編帶來的介紹。
情侶
牽牛織女的命名
「在一定意義上講,民間傳說可以說是勞動人民‘口傳的歷史’,但又不是嚴格意義上的歷史,只不過與歷史有更為密切的聯繫」。 「牛郎織女」傳說的產生正是這樣,它最集中而典型地反映了中華民族社會經濟、歷史文化的特徵,是因為「牛郎」「織女」事實上是我國從史前時代直至近代農業經濟社會中男耕女織家庭結構與經濟生活的反映;其名稱和身份特徵據西北師大趙逵夫先生研究:分別來自原始社會末期秦人和周人的祖先,“織女的原型應是秦人的始祖——女修(她善織)”“牽牛的原型來自周先民中發明了牛耕的傑出人物叔均」。因此,牽牛、織女並不是上古時代的“平民神話”和“圖騰神話”,而是部落、氏族的始祖或有所發明創造的祖先演變成的。古代人為紀念他(她)們傑出的成就而用“像天法地”的方式把他(她)們留在了天上,並進行祭祀。所以, “牛郎織女”
的愛情故事,就本質而言,是對小農經濟的理想化和神聖化,深深地打上了小農經濟的烙印。
牛郎織女反映了古代農業發展的痕跡
(一)「牽牛」「織女」源自星辰崇拜觀念和祈求豐收的意願
「七夕」最早來自人們對星神,也就是對大自然的崇拜。根據歷史文獻記載,古代人普遍具有崇拜日月星辰等天體的觀念。希臘、羅馬神話中有太陽神、月神、星神。古波斯、埃及、印度也有太陽神、星神。在我國,這種天體崇拜觀念尤其明顯。而我國古代星宿名基本上都是部落的始祖和有所發明創造的祖先。 「牽牛」「織女」本是銀河兩岸各置東西的兩顆星宿名稱。西周時期由於農業的發展,人們需要根據對天象的觀測來進行農事活動,以推測作物的豐收,這就促使了原始天文曆法的產生,同時也就有了星相學。在先秦典籍《左傳》《國語》《爾雅》《詩經》等書中,都有對星宿的記錄和豐富的描述。 《詩經·小雅·大東》:「東有啟明,西有長庚。」《左傳·莊公二十九年》:「水昏正而栽。」人們觀測星象主要是為了適應原始農業的需求。隨著人們對天文的認識和紡織技術的產生,就有了牽牛星和織女星的記載。 「牽牛」「織女」的名稱最早出現在《詩經·小雅·大東》中,詩中的織女、牽牛二星已是人間耕耘生活的一種反映。司馬貞《史記索引》中云:「織女,天孫也。」說明織女已具有天界諸神中的特殊身分和地位。古時,人們認為天人之間是相互感應的,天地之間事物都是相互對應的,先民們對牽牛、織女雙星的崇拜,與遠古人類將自然物體人格化的原始思維有淵源關係。 「牛郎織女」的故事,正是在現實社會中男耕女織的基礎上,對生活真實的、藝術化的反映。又由於星辰的故事在荒誕中給人以神秘感,再加上在當時的七月黃昏,織女星正好位於一年中的最高點,也在人們的頭頂上清晰可見。正值農作物從繁殖期到收穫期,不難想像古人將此作為帶來繁殖和豐收的吉星並加以神化,將祈求豐收的人間願望投影到天河中的二星,於是將天空中的牛郎星和織女星“人化」為農耕社會中的一分子,並且隨著「牛郎織女」故事的傳播,滲透到中華民族的文化中。
情侶
(二)「牽牛」的形成與認同特徵,體現了古代農耕技術的發展
牛郎、織女是中國幾千年中男女農民的象徵。牛郎(牽牛)形象的形成,與我國發展很早的農業有關。而周民族是在農業發展上做出了重大貢獻的民族。 《山海經·海內經》中云:「後稷始播百穀。稷之孫曰叔均,是始作牛耕。」《山海經·大荒西經》中又說:「有西周之國,姬姓,食穀。父及稷播百穀,始作牛耕。發展,改變農業生產形式的方面做出了重大貢獻,他的事蹟就同牛聯繫在一起。而牛作為運輸工具時是人趕著牛,作為交通工具時是人騎著牛,而作為耕作工具則是一人牽著牛(另有一人在後面扶犁)。牽牛而行於畎畝之中,是牛耕的象徵,故週人以這位傑出的氏族首領為星名,名之為「牽牛」。另外,在春秋時期,牛不再完全用於祭祀,已大量用於農事活動。在春秋戰國,鐵製農具的普及,促使了耕地方式的變化,出現了牛耕。農業社會時期牛是很重要的財富,是動力,是肥源。春秋時許多人用與牛耕有關的字來命名,如《史記‧仲尼弟子列傳》記載了孔子弟子的名字,其中,有冉耕,字伯牛;司馬耕,字子牛,等等,星宿用「牽牛」來命名也是這個道理。
(三)「織女」的命名與認同特徵,體現了古代紡織業的發展
關於織女,在《史記·天官書》中說:「織女,天孫女也。」《史記·秦本紀》中有:「帝頦頊之苗裔孫女修。女修織,玄鳥隕卵,女修吞之,生子大業。傳說中的秦人始祖女修,就是以織聞名,由於提升了人們穿衣的品質而傳於後世。因氏族的始祖又有神話故事一直流傳下來,故成為星名。所以「織女的原型應是秦人的始祖女修」。 《說文解字》解「織」字曰:「織,作布帛之總稱。」《爾雅·廣服》曰:「治絲曰織。」由「織」字字形從絲及其原意為治絲的記載,可知織女是古代農耕社會中「織絲的女人」。在古代的農耕社會中,「治絲蠶」是農村婦女的主要生產活動,早在《詩經·幽風·七月》便有記載:「春日載陽,有鳴倉庚,女執鼓筐,爰求柔桑。王孝廉論述曰:「以織女作為天上的星名的思想淵源當是產生於古代人對桑的信仰(樹木崇拜),農耕社會中的古代人把桑樹看作是和生殖、不死、再生有關的神木,那麼司掌這種神木的自然是和人生紡織治絲有關的女神。而到了春秋時期,出現了紡織業,無論人們的服飾還是諸侯國之間的互贈之物都要用到絲麻織物。 《左傳‧莊公二十三年》:「禹會諸侯於塗山,執玉帛者萬國。」《左傳·襄公五年》:「季文子卒,無衣帛之妾,無食粟之馬,無藏金玉,無重器備,君子是以知季文子之忠於公室也,相三君矣,而無積,可不謂忠乎。其在經濟中所佔的重要地位。
結論:以上是小編整理的「牽牛織女的命名,牛郎織女反映了古代農業發展的痕跡」內容,希望能為大家帶來幫助。
是中國民間的傳統節日,由星宿崇拜衍化而來,因此星宿中有牽牛星和織女星,那麼牽牛織女的命名是怎麼來的呢?牛郎織女反映了古代農業發展的痕跡嗎?想知道具體詳情,請看小編帶來的介紹。
情侶
牽牛織女的命名
「在一定意義上講,民間傳說可以說是勞動人民‘口傳的歷史’,但又不是嚴格意義上的歷史,只不過與歷史有更為密切的聯繫」。 「牛郎織女」傳說的產生正是這樣,它最集中而典型地反映了中華民族社會經濟、歷史文化的特徵,是因為「牛郎」「織女」事實上是我國從史前時代直至近代農業經濟社會中男耕女織家庭結構與經濟生活的反映;其名稱和身份特徵據西北師大趙逵夫先生研究:分別來自原始社會末期秦人和周人的祖先,“織女的原型應是秦人的始祖——女修(她善織)”“牽牛的原型來自周先民中發明了牛耕的傑出人物叔均」。因此,牽牛、織女並不是上古時代的“平民神話”和“圖騰神話”,而是部落、氏族的始祖或有所發明創造的祖先演變成的。古代人為紀念他(她)們傑出的成就而用“像天法地”的方式把他(她)們留在了天上,並進行祭祀。所以, “牛郎織女”
的愛情故事,就本質而言,是對小農經濟的理想化和神聖化,深深地打上了小農經濟的烙印。
牛郎織女反映了古代農業發展的痕跡
(一)「牽牛」「織女」源自星辰崇拜觀念和祈求豐收的意願
「七夕」最早來自人們對星神,也就是對大自然的崇拜。根據歷史文獻記載,古代人普遍具有崇拜日月星辰等天體的觀念。希臘、羅馬神話中有太陽神、月神、星神。古波斯、埃及、印度也有太陽神、星神。在我國,這種天體崇拜觀念尤其明顯。而我國古代星宿名基本上都是部落的始祖和有所發明創造的祖先。 「牽牛」「織女」本是銀河兩岸各置東西的兩顆星宿名稱。西周時期由於農業的發展,人們需要根據對天象的觀測來進行農事活動,以推測作物的豐收,這就促使了原始天文曆法的產生,同時也就有了星相學。在先秦典籍《左傳》《國語》《爾雅》《詩經》等書中,都有對星宿的記錄和豐富的描述。 《詩經·小雅·大東》:「東有啟明,西有長庚。」《左傳·莊公二十九年》:「水昏正而栽。」人們觀測星象主要是為了適應原始農業的需求。隨著人們對天文的認識和紡織技術的產生,就有了牽牛星和織女星的記載。 「牽牛」「織女」的名稱最早出現在《詩經·小雅·大東》中,詩中的織女、牽牛二星已是人間耕耘生活的一種反映。司馬貞《史記索引》中云:「織女,天孫也。」說明織女已具有天界諸神中的特殊身分和地位。古時,人們認為天人之間是相互感應的,天地之間事物都是相互對應的,先民們對牽牛、織女雙星的崇拜,與遠古人類將自然物體人格化的原始思維有淵源關係。 「牛郎織女」的故事,正是在現實社會中男耕女織的基礎上,對生活真實的、藝術化的反映。又由於星辰的故事在荒誕中給人以神秘感,再加上在當時的七月黃昏,織女星正好位於一年中的最高點,也在人們的頭頂上清晰可見。正值農作物從繁殖期到收穫期,不難想像古人將此作為帶來繁殖和豐收的吉星並加以神化,將祈求豐收的人間願望投影到天河中的二星,於是將天空中的牛郎星和織女星“人化」為農耕社會中的一分子,並且隨著「牛郎織女」故事的傳播,滲透到中華民族的文化中。
情侶
(二)「牽牛」的形成與認同特徵,體現了古代農耕技術的發展
牛郎、織女是中國幾千年中男女農民的象徵。牛郎(牽牛)形象的形成,與我國發展很早的農業有關。而周民族是在農業發展上做出了重大貢獻的民族。 《山海經·海內經》中云:「後稷始播百穀。稷之孫曰叔均,是始作牛耕。」《山海經·大荒西經》中又說:「有西周之國,姬姓,食穀。父及稷播百穀,始作牛耕。發展,改變農業生產形式的方面做出了重大貢獻,他的事蹟就同牛聯繫在一起。而牛作為運輸工具時是人趕著牛,作為交通工具時是人騎著牛,而作為耕作工具則是一人牽著牛(另有一人在後面扶犁)。牽牛而行於畎畝之中,是牛耕的象徵,故週人以這位傑出的氏族首領為星名,名之為「牽牛」。另外,在春秋時期,牛不再完全用於祭祀,已大量用於農事活動。在春秋戰國,鐵製農具的普及,促使了耕地方式的變化,出現了牛耕。農業社會時期牛是很重要的財富,是動力,是肥源。春秋時許多人用與牛耕有關的字來命名,如《史記‧仲尼弟子列傳》記載了孔子弟子的名字,其中,有冉耕,字伯牛;司馬耕,字子牛,等等,星宿用「牽牛」來命名也是這個道理。
(三)「織女」的命名與認同特徵,體現了古代紡織業的發展
關於織女,在《史記·天官書》中說:「織女,天孫女也。」《史記·秦本紀》中有:「帝頦頊之苗裔孫女修。女修織,玄鳥隕卵,女修吞之,生子大業。傳說中的秦人始祖女修,就是以織聞名,由於提升了人們穿衣的品質而傳於後世。因氏族的始祖又有神話故事一直流傳下來,故成為星名。所以「織女的原型應是秦人的始祖女修」。 《說文解字》解「織」字曰:「織,作布帛之總稱。」《爾雅·廣服》曰:「治絲曰織。」由「織」字字形從絲及其原意為治絲的記載,可知織女是古代農耕社會中「織絲的女人」。在古代的農耕社會中,「治絲蠶」是農村婦女的主要生產活動,早在《詩經·幽風·七月》便有記載:「春日載陽,有鳴倉庚,女執鼓筐,爰求柔桑。王孝廉論述曰:「以織女作為天上的星名的思想淵源當是產生於古代人對桑的信仰(樹木崇拜),農耕社會中的古代人把桑樹看作是和生殖、不死、再生有關的神木,那麼司掌這種神木的自然是和人生紡織治絲有關的女神。而到了春秋時期,出現了紡織業,無論人們的服飾還是諸侯國之間的互贈之物都要用到絲麻織物。 《左傳‧莊公二十三年》:「禹會諸侯於塗山,執玉帛者萬國。」《左傳·襄公五年》:「季文子卒,無衣帛之妾,無食粟之馬,無藏金玉,無重器備,君子是以知季文子之忠於公室也,相三君矣,而無積,可不謂忠乎。其在經濟中所佔的重要地位。
結論:以上是小編整理的「牽牛織女的命名,牛郎織女反映了古代農業發展的痕跡」內容,希望能為大家帶來幫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