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讀:唐代詩人崔液在詩詞《上元夜》中寫到:「誰家見月能閒坐,何處聞燈不看來」。置身燈籠的海洋中,欣賞著港澳台和內地各民族演員的歌舞表演,品嚐著圓滿的 元宵
,同一個心願、同一種祈盼,隨著舞獅的鼓點,不知不覺,無數顆心就這樣連在我們中華民族的根上。那麼,焰火是什麼呢?上元夜放焰火的習俗去哪看呢?想知道就來瞧小編的介紹吧。
煙火
焰火
清謝文翹《都門新年詞》中說:「通宵爆竹一聲,煙火由來盛帝京,寶炬銀花喧夜半,六街歌管樂昇平。」放焰火是上元夜活動的主要內容。它是結合燈會一起進行的。
焰火,也叫煙火、煙火,是一種火藥雜戲,相傳起於隋煬帝時, 唐代詩人
詠元宵詩中常用的“火樹”,就是煙火。見宋代高承《事務紀源》卷八。焰火不同於鞭炮,但屬於一類物品。
古代焰火,用生鐵粉雜硝、硫磺等製成。宋代以下,元宵期間放焰火之俗,歷代有之。焰火的名義也很多。如有聲的叫“響砲”,衝上空中的叫“起火”,“起火”帶聲響,連續爆出三聲者,叫“三級浪”。不響不起,一個勁在地上旋繞亂竄的,叫“地老鼠”,落入水中亂竄的,叫“水老鼠”,連吐光彩三四道,高數丈,如月亮照耀者,叫「賽月明」。更有火花呈人物、走獸、飛禽、花卉等甚至戲曲故事小情節形狀者。有震天雷、霸王鞭、竹節花,泥筒花、冰澆蓮、葡萄架、二踢腳、八角子、天地燈、金盆撈月、疊落金錢、金盤落月、線穿牡丹、飛天十響、五鬼鬧判兒、砲打襄陽城,以及珍珠簾、長明塔、雙飛蝴蝶、九龍搶珠等等。
清代,凡屬鬧市區,如:東四、西單、鼓樓前、正陽門外大街一些商店,如糕點鋪(餑餑鋪)、乾鮮果品南貨店、百貨線店、布鋪、綢緞莊、西藥房,為招攬生意均爭放花砲、焰火,名為「酬謝主顧」。一般屆晚,首先放萬頭鞭,加放二踢腳、飛天十響、大起火,繼之則放太平花、鐵沖子、八角子、炮打襄陽城之類的焰火,再放有如松鼠偷葡萄之類的花盆,最後才放盒子,有幾層至十幾層不等的。放大型盒子須預先用杉篙搭好架子,把盒子吊在上面。第一層照例是向觀眾祝賀的吉祥話。例如:“恭賀新禧,祝君健康”之類或是主辦鋪戶的字號,然後映出“長明塔”,“珍珠簾”,和合二仙,福、祿、壽三星,八仙人或其他戲劇人物的圖案。還有映出詩句的。清高士奇《燈市竹枝詞》寫道:「火樹銀花百丈高,過街鷹架搭沙篙。月明簾後燈籠錦,字字光輝寫鳳毛。」又註:「月明簾,燈籠錦皆盒子內放出者,最後有'午夜漏聲催曉箭'詩全首,字如斗大,光焰螢螢,良久方滅。
煙火
清宮中燃放的花砲,多由清宮製造花砲爆竹的專門機構一—內務府營造司的花砲作負責製造。另外也從民間購買一些新品種,地方官員每至年近也常向宮中進獻鞭炮。根據《內務府現行則例》載,皇帝每年都要從內務府總管大臣中選派一人,負責監督花砲作的管理工作,花砲作共有匠役八百名,可見宮中的花砲用量是相當可觀啦。
康雍乾盛世之後,清王朝開始走下坡路,國家財力日趨緊張,為了節省開支。道光二十三年五月,由管理花砲事務的大臣奏準,才取消了內務府營造司的花砲作。自此之後,清宮中所需花砲只能由內務府承辦購買了。京城頗具名氣的「吉慶堂史家」曾承應內廷花炮,以精巧而令人咋舌,得了六品頂戴的內廷供奉,並享受到慈禧太后開心大悅後的賞賜,僅這一賞就足夠史家全家吃喝二年有餘。什麼東西能博得如此的榮譽:這個焰火稱為煙火城,煙火城是一小型城池,也有城樓四門、雉蝶、吊鬥、旗桿及橋樑等物,城樓上還有守城的兵丁。點火線以後,城牆上「秀燈子」一齊大放異彩,煙火燈火一律發作,等到城樓燈子一明,橋樑立即落下,現出滿橋蓮花,宛如孤城夜火一般。史家也曾做過一座「八角美人亭」。火線點著,亭角珠燈齊明,亭中美人動作如真人。史家也曾做過大型“花牌樓”,額嵌“萬壽無疆”四字,牌樓下排列獅象虎豹,呈百獸慶壽的樣子。燃著火線,象身寶瓶花筒隨著放出煙火,高及四五丈,以後百獸有的吐火焰,有的射火筒,獸眼皆放射蓮花,至煙火放盡,百獸跪伏地上,一時燈暗煙消,牌樓依存。吉慶堂史家所做的花盒還有過三丈五尺九層的,每層裝製一個吉祥故事,有的每層裝製一齣戲。最絕的是把九層花盒共製成一齣戲,每一層一個場面,盒子連續落下,場面連續演出。這樣的花盒子耗資巨大,是很難在民間流傳的。長久不衰做下來的只能是有銷路、價格低廉的小型花砲。
結論:以上是小編整理的「焰火是什麼,上元夜放焰火的習俗」內容,希望能帶給大家幫助。
,同一個心願、同一種祈盼,隨著舞獅的鼓點,不知不覺,無數顆心就這樣連在我們中華民族的根上。那麼,焰火是什麼呢?上元夜放焰火的習俗去哪看呢?想知道就來瞧小編的介紹吧。
煙火
焰火
清謝文翹《都門新年詞》中說:「通宵爆竹一聲,煙火由來盛帝京,寶炬銀花喧夜半,六街歌管樂昇平。」放焰火是上元夜活動的主要內容。它是結合燈會一起進行的。
焰火,也叫煙火、煙火,是一種火藥雜戲,相傳起於隋煬帝時, 唐代詩人
詠元宵詩中常用的“火樹”,就是煙火。見宋代高承《事務紀源》卷八。焰火不同於鞭炮,但屬於一類物品。
古代焰火,用生鐵粉雜硝、硫磺等製成。宋代以下,元宵期間放焰火之俗,歷代有之。焰火的名義也很多。如有聲的叫“響砲”,衝上空中的叫“起火”,“起火”帶聲響,連續爆出三聲者,叫“三級浪”。不響不起,一個勁在地上旋繞亂竄的,叫“地老鼠”,落入水中亂竄的,叫“水老鼠”,連吐光彩三四道,高數丈,如月亮照耀者,叫「賽月明」。更有火花呈人物、走獸、飛禽、花卉等甚至戲曲故事小情節形狀者。有震天雷、霸王鞭、竹節花,泥筒花、冰澆蓮、葡萄架、二踢腳、八角子、天地燈、金盆撈月、疊落金錢、金盤落月、線穿牡丹、飛天十響、五鬼鬧判兒、砲打襄陽城,以及珍珠簾、長明塔、雙飛蝴蝶、九龍搶珠等等。
清代,凡屬鬧市區,如:東四、西單、鼓樓前、正陽門外大街一些商店,如糕點鋪(餑餑鋪)、乾鮮果品南貨店、百貨線店、布鋪、綢緞莊、西藥房,為招攬生意均爭放花砲、焰火,名為「酬謝主顧」。一般屆晚,首先放萬頭鞭,加放二踢腳、飛天十響、大起火,繼之則放太平花、鐵沖子、八角子、炮打襄陽城之類的焰火,再放有如松鼠偷葡萄之類的花盆,最後才放盒子,有幾層至十幾層不等的。放大型盒子須預先用杉篙搭好架子,把盒子吊在上面。第一層照例是向觀眾祝賀的吉祥話。例如:“恭賀新禧,祝君健康”之類或是主辦鋪戶的字號,然後映出“長明塔”,“珍珠簾”,和合二仙,福、祿、壽三星,八仙人或其他戲劇人物的圖案。還有映出詩句的。清高士奇《燈市竹枝詞》寫道:「火樹銀花百丈高,過街鷹架搭沙篙。月明簾後燈籠錦,字字光輝寫鳳毛。」又註:「月明簾,燈籠錦皆盒子內放出者,最後有'午夜漏聲催曉箭'詩全首,字如斗大,光焰螢螢,良久方滅。
煙火
清宮中燃放的花砲,多由清宮製造花砲爆竹的專門機構一—內務府營造司的花砲作負責製造。另外也從民間購買一些新品種,地方官員每至年近也常向宮中進獻鞭炮。根據《內務府現行則例》載,皇帝每年都要從內務府總管大臣中選派一人,負責監督花砲作的管理工作,花砲作共有匠役八百名,可見宮中的花砲用量是相當可觀啦。
康雍乾盛世之後,清王朝開始走下坡路,國家財力日趨緊張,為了節省開支。道光二十三年五月,由管理花砲事務的大臣奏準,才取消了內務府營造司的花砲作。自此之後,清宮中所需花砲只能由內務府承辦購買了。京城頗具名氣的「吉慶堂史家」曾承應內廷花炮,以精巧而令人咋舌,得了六品頂戴的內廷供奉,並享受到慈禧太后開心大悅後的賞賜,僅這一賞就足夠史家全家吃喝二年有餘。什麼東西能博得如此的榮譽:這個焰火稱為煙火城,煙火城是一小型城池,也有城樓四門、雉蝶、吊鬥、旗桿及橋樑等物,城樓上還有守城的兵丁。點火線以後,城牆上「秀燈子」一齊大放異彩,煙火燈火一律發作,等到城樓燈子一明,橋樑立即落下,現出滿橋蓮花,宛如孤城夜火一般。史家也曾做過一座「八角美人亭」。火線點著,亭角珠燈齊明,亭中美人動作如真人。史家也曾做過大型“花牌樓”,額嵌“萬壽無疆”四字,牌樓下排列獅象虎豹,呈百獸慶壽的樣子。燃著火線,象身寶瓶花筒隨著放出煙火,高及四五丈,以後百獸有的吐火焰,有的射火筒,獸眼皆放射蓮花,至煙火放盡,百獸跪伏地上,一時燈暗煙消,牌樓依存。吉慶堂史家所做的花盒還有過三丈五尺九層的,每層裝製一個吉祥故事,有的每層裝製一齣戲。最絕的是把九層花盒共製成一齣戲,每一層一個場面,盒子連續落下,場面連續演出。這樣的花盒子耗資巨大,是很難在民間流傳的。長久不衰做下來的只能是有銷路、價格低廉的小型花砲。
結論:以上是小編整理的「焰火是什麼,上元夜放焰火的習俗」內容,希望能帶給大家幫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