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题评价:
  • 0 次(票) - 平均星级: 0
  • 1
  • 2
  • 3
  • 4
  • 5

清明節放風箏的習俗 清明節放風箏有何深意
#1
Bug 

導讀:清明節是中國傳統的重要節日,通常在農曆4月4日或5日之間。 清明節期間有許多傳統的習俗
,其中包括放風箏的活動。那麼,清明節放風箏的習俗是怎麼來的呢?清明節放風箏有何深意?想知道就來瞧小編的介紹吧。
[图: kxuW10oFtS9yqFkqG21Y3Qjp.jpg]
風箏
清明節
放風箏的習俗
風箏在中國有著悠久的歷史。 《墨子·魯問》載:「公輸子(魯班)削竹木以為鵲,成而飛之,三日不下。」後來,人們又以紙製做,稱作「紙鳶」。五代時,又在紙鳶上裝竹哨,風吹哨響,聲如箏鳴,故稱“風箏”,南方則稱“鷂子”、“紙鷂”。宋人高承《事物紀原》載:「紙鳶俗稱風箏。」從宋代開始,放風箏的習俗盛行民間。由於春季多風暖,多在清明前後進行。宋伯仁在《紙鷂》詩中寫道:
弄假如真舞碧空,吹噓全一絲風。
惟漸尺五天將近,猶在兒童掌握中。
明清時期,清明放風箏的風俗遍及全國各地。明人徐渭寫《風鳶圖》十首,其中一首寫道:
江南江北紙鷂齊,線長線短迥高低。
春風自古無憑據,一任騎牛弄笛兒。
由於風箏能隨風飄揚到很高很遠的地方,古代人很早就運用在軍事上。 《新唐書·田悅傳》載,藩鎮田悅的軍隊進攻臨洺(在今河北省永年縣),守將張體力戰糧盡,以紙為風鳶,高百餘丈,越過敵營,將求救信送到朝廷軍營。南宋楊萬裡《誠齋雜記》也記載,西漢韓信放紙鳶來測量到未央宮的距離,欲穿地道入宮中。這當然是後人的附會,不過其中隱寓的勾股定理,西漢時期的數學家確已經創造出來了。
[图: C4ixXIPcKVuZwlYxgxPclV3K.jpg]
風箏
總之,從唐朝開始,清明節已從瘟疫、邪災、火禁的恐怖中解放出來,介子推的情感不再被理會。隨著春回大地,萬物更新,人們盡情地沐浴這風和日麗的春光,到處呈現出輕鬆歡快的生活氣息。只是由於中國人祖先崇拜和宗法觀念的濃重,唯一沒有忘記的是到父母先人的墳墓上燒香拜土,在歡樂的氣氛中保留了一份莊嚴肅穆的情感。
清明節放風箏有何深意
1.祭祀祖先:清明節是中國傳統的祭祀祖先的重要節日,放風箏是一種表達對逝去親人的思念和悼念的方式。透過放風箏,人們可以將自己的祝福和思念送給已故的親人。
2.祈求好運:放風箏也被認為是一種祈求好運和祈禱的方式。傳統上,風箏被認為是與天空相通的橋樑,透過放飛風箏,人們希望能夠藉助風的力量,將自己的心願傳達到天空,獲得上天的庇佑和祝福。
3.釋放壓力:放風箏也是放鬆心情、釋放壓力的方式。在放風箏的過程中,人們可以盡情享受風的拂面和飄逸的感覺,同時也可以將自己的煩惱和壓力隨風飛走。
結論:以上是小編整理的「清明節放風箏的習俗,清明節放風箏有何深意」內容,希望能帶給大家幫助。
回复


Bookmarks

社区跳转:


正在浏览该主题的用户: 1 个游客